top of page

人社院學士班「人文生活與科技變遷跨域前瞻人才培育計畫」

(簡稱UFO計畫)

人社院學士班現正執行教育部的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計畫 (簡稱UFO計畫),學士班的計畫標題為「科技變遷與人文生活」,目標是在固有的人社跨域課程之基礎上,透過與通識教育中心協作及校內資源之整合,架構起一套擴展至理工與前瞻科技領域之人才培育機制,並推動人社學士班整體邁向新世代之轉型與發展。

課程發展為此計畫的重點之一,除了會依據人社與科技跨域教學之目標,調整人社學士班固有的必修課如「台灣啟航」、「經典閱讀」、「跨領域對話」之外,也會將各學程的選修課與通識課程加以連結。依「生態、環境與科技」、「身體、醫療與科技」、「心智科學與人工智慧」及「科技新世代的公民社會」等議題,整合發展出四個課程群組。


本計畫希望能打造前瞻性的人文社會科學跨域教師社群與團隊,長期推動人文社會學的跨領域學習為其教育理念。

上述四個議題課群簡述如下:

  1. 「生態、環境與科技」課群:

不論文明進步於否,全球變遷的影響卻是一視同仁。沒有人可以否認,現代科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巨大,在此突顯其兩面刃的特性,其價值與含意亟待人文反思檢討:一方面,科技發展既帶來種種便捷,改善人類存在的環境,並無可置疑一般地促進了人類的福祉 (就避免天災、延長壽命,改善衛生等等);但另一方面,科技也是直接或間接地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諸如各式的汚染、過度的開發、以及因科技介入而引至的生態體系的失秩,這些問題累積至今,甚至使我們必須面對自身以及身處的大自然的永續生存的問題。


本群組會以人社學士班的「生態、科技與文化」及通識的「生態體系與全球變遷」為主軸,構成課群。

2.「身體、醫療與科技」課群:

在當代人文社會學思潮中,身體與醫療一直是顯要的議題。身體議題的興起,突破了傳統片面以思想、意識、理性建構的人觀,使得文化與社會現象的肉身維度,得以浮現,而健康與疾病的區分,以及相應的所謂「醫療部署」(dispositif médical),也隨之成為理解具身之人的「正常」與「反常」的重要環節。


本群組會以「醫療社會學」為主軸,構成課群。

3. 「科技新世代的公民社會」課程群組:

在現代政治生活裡,公民社會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公民社會是公民因為共享的旨趣、信念與價值而形成社群、組織,它在個人與國家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樑,並構成制衡兩者之流弊──極端的個人主義和絕對的國家主義──的第三股力量,一方面讓個人得以超越私人狹隘的經濟逐利,建立公共的關懷,另一方面則讓國家得以擺脫抽象的法理形式,而連接於具體的生活世界。公民社會的形塑,端賴於協商共識、溝通連繫,而當代資訊通訊科技(ICT)之革命性發展,恰巧牽涉這些向度的重大變革,由此深刻影響了我們對於公民社會的想像與實作。


 台灣的科技公民社群運動如何找出永續經營、擴大參與,以至在監督與推動政府開化、資訊透明化以外,能夠更為正面成為形塑公民社會的力量,將會是未來新階段的發展方向。

本課程群組將以學士班的必修課「人文與科技變遷」以及通識核心課程「科技與社會」之搭配為基礎,構成課群。


4. 「心智科學與人工智慧」課群:

在人工智慧高度發展的今日,我們不應該將科技(technology)視為一種中立性的工具(instrument)而已,目前重要國際組織皆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集思廣益擬定方針。例如,歐盟(European Union)在2019年4月日所公布的Ethics Guidelines for Trustworthy AI: High-Level Expert Group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1]、引領國際工程學界的IEEE發布了Ethically Aligned Design: A Vision for Prioritizing Human Well-being with Autonomous and Intelligent System準則[2]。這些重要的國際規範之倡議乃奠基於「人工智慧對於政治生活之重要影響」的事實之上。

從IEEE或是EU的人工智慧之相關準則文件來看,我們可以見到人文社會科學(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在人工智慧的發展下不能也不應該缺席,然而我們現今的課程規劃卻並足夠地反映出足以培養回應未來可能挑戰的能力,因此我們希望透過實驗課程規劃,以2030年的社會實相之想像作為基底建立起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可能並且設計出具有前瞻性的課程內容。


我們將「科技與人文之反思」作為核心主題,構成課群,直視既有跨領域對話之難題培養學生在人工智慧時代下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

bottom of page